[閒聊]如果資金不夠多又想做多商品

(節錄自Facebook粉絲專頁閒聊)

Facebook

因為這兩年有不少新同學,有些話題還是得重新拿出來溫習一下。如果資金不大,但又想做多商品或踏入海期怎麼辦?在平台上有一個工具叫做”排序”,排序(Ranking)是一個可以提高資金利用率還不錯用的工具。
其實策略只是一種溫度計,基本上該做的分析跟風控做一做,剩下的你能賺多少就看商品有沒有行情了,策略都大同小異,是整個組合裡最不需要去花時間的部分,你花再多時間研發新策略其實意義不大(尤其是在操作不如意的時候去大量替換策略反而會讓事情更糟,打亂循環而已)。多看一些不同的商品,你會更容易體會上面的意思,這兩年台指算是非常好做,從靜態回測範例來看幾乎沒什麼Drawdown爽爽賺,大概也讓很多新手失去戒心,但如果你有多跑幾個商品你就會發現如果你單壓的是恆生而不是台指那差異就是非常大,恆生大概已經有連續半年沒有什麼行情,基本上用什麼策略都會是相似的結果,在台指上你以為的”好策略”,搬到恆生去基本上也不會有什麼搞頭,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因為沒有足夠大的利潤空間,而不是因為策略寫的不好,所以實在是不需要整天灌注心力想著要去”寫出一個好策略”,沒完沒了,如果你想透過多策略來”互補”,作為你組合架構裡風控的一種模式,我可以說直接一點,這多數只是一種平滑的假象,頂多只能做為一種抗隨機的輔助,但基本上無助於風險控制,透過安全盈餘的方式來進行分批加碼會更好,一個商品超過五個策略基本上就是多餘,超過五個策略基本上就跟你在策略裡放超過五個參數一樣,越多越危險,行情好你不會有感覺,盤整期一到你就知道。
又扯遠了,這兩年台指行情實在是太好,對於在島內剛接觸量化交易的新手們其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容易把未來想像的太美好,而忽略掉如果有一天來個兩年大盤整怎麼辦,這種狀況在台指還真的發生過,沒記錯的話應該就是在10年前臺灣在政治上藍綠大分裂互扯後腿那時候吧(有趣的是你可能無法在回測裡看到,因為”最佳化”會幫你遮掩),唯一的解法只有分散商品(絕對不是分散策略,因為真的有辦法對抗那種情況的互補策略已經在最佳化的過程裡被你自己拿掉了,你以為的多策略在最佳化之後其實都是相似策略,即使表面上邏輯不同或相關性多低,都是假象居多,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種邏輯只能是多商品絕不會是多策略,因為壞掉的可能是那隻雞),但你可能會問說資金不夠怎麼辦? 答案是透過Ranking排序工具,例如我們可能資金只能接受做一個商品,兩個商品,三個商品,但其實我們還是可以一次監控10個商品,再從這十個商品裡去挑出有動能有利潤空間的,10取1 10取2 10取3,讓資金往有動能的商品去配置來取代單壓。(可能要解釋一下,單壓有兩種,一種是10取1,一種是你剛好在島內所以只好單壓台指,前者邏輯好一點,後者這兩年運氣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