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定期定量管理法
[定期定量管理法] FB閒聊文
[定期定量管理法] 其實也不是喜歡創什麼新名詞,只是因為也不知道他原本叫什麼名字,哈,單期(Single-Stage)嗎? 不記得了。這幾年因為接觸機器學習式的架構,所以在粉絲專頁上聊的比較多的就是動態資金管理。不過動態資金管理比較麻煩的是”最好是要有一個工具”。那有沒有對工具比較沒有那麼依賴的管理法,當然也是不少,剛好前一陣子在某個聚會的機會也有聊到這個,我就舉了這個例子,定期定量法,最傳統的做法。定期定量是一個怎麼樣的做法,定期(或叫單期)基本上沒什麼好說的,訂下一個重新檢視的時間,像是半年或一年做整個投資組合的檢視。定量(或相對於資金大小的量做伸縮)則是固定從一籃子裡面挑出新的持股,例如從100個權值股中固定挑出20個符合你自訂篩選條件的強制權值股做換股的動作。講完了,哈,既然不用工具,那基本上管理的架構就不會太複雜。當然細節其實大同小異,細節也是會透過一些像是風險值或是評價函數來計算每檔股票(或商品)的持有數量,以及該使用怎麼樣的篩選條件(所以還是離不開評價跟Ranking的動作,只是就不需要那麼動態)。透過定期重新更換組合內的持股名單,保持組合內所有股票(商品/策略)的動能維持在一定的品質,有點類似編指數的作法。痾…好像沒有提到策略? 應該這麼說,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把策略層跟管理層分開討論,所以討論管理的時候會習慣把策略當作黑盒子,這就是我在”策略失效的原因與因應之道”一文說的股票式管理,就把圖表(其實我覺得只強調策略不是很好,會太過偏重策略,因為equity curve並非策略產生出來的,而是商品走勢跟策略結合之後所產生的)當成是一個股票來做就好了,不同的圖表就是不同的股票。拉回管理的討論,那動態的作法一定比單期的作法優秀嗎? 其實不一定,只是一種選擇,就像有人喜歡做波段有人喜歡做當沖這樣而已,選適合自己個性的就好。動態資金管理的好處是反應比較即時,玩法也比較多,像是我在文章裡說的負動能(期望值)自動反轉,我們只需要寫一個順勢策略,就可以”順便”得到一個逆勢策略,我們只需要寫一個策略,就可以馬上掛在各種不同商品上掛在系統裡自動進行評價(評價+Ranking其實就是我們在MC裡做回測最佳化的動作),省掉大量的開發時間,提高策略庫的可再利用性,甚至是我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市場,就可以馬上投入,連研究都不一定需要(前一陣子操作的大陸基金就是這樣的模式),懶人的即戰力….。而單期式的做法是概念簡單,甚至不太需要工具,適合新手入門管理的領域。至於需要的資金量都是越多越好,但資金少也沒有不能用,只是持股比較少量而已。那能不能沒有管理,只專注在把策略寫好就好,痾…這…我個人的經驗是覺得比較難,因為還有一個東西在影響你的損益,就是商品行情本身就是一個變動量(可能來自全球各種事件),所以所謂好策略可能也只是剛好適合過去這一段行情。專注在策略品質上當然是好事,但也是會有極限,花的工夫跟成本不見得比不做管理要低。反正策略層也好,管理層也好,波段策略也好,當沖策略也好,順勢策略也好,逆勢操作也好,動態也好,單期也好,多樣化的接觸,不見得通通都要學到精,但還是都要先有一個基本架構的概念,然後再來選定適合自己個性的再去學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