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商品多策略與多商品多策略的差異

一個常被問到的萬年問題是,單一商品多策略跟多商品多策略有什麼不同。的確,對於一個多策略管理者來說,看起來反正就是一堆圖表,我們都是針對一群權益曲線在做管理,應該都差不多吧。我的經驗是,差很多。當我撒了數十個差異性策略在幾十個商品上進行探勘(已啟用負動能策略對作模式增加更高的靈活性),我發現某些商品在某些時期(甚至長達數年)評分都很低,幾乎沒有可用策略,而某些商品卻可能隨便都會有幾隻策略評價分數很不錯(有動能與獲利”空間”)。當一個商品仍有行情仍有獲利空間的時候,手上的多策略看起來都活得好好的,於是你就會很懶得踏出這個舒適圈,甚至會用多策略來安慰自己,不論未來行情怎麼走,相信總會有一兩個策略出來扛吧?卻沒想到這些所謂的多策略不都是根據過去”同一段歷史”所研發出來的,一旦未來的行情out of sample就可能全軍覆沒,因為這些策略通通都是<存活者偏差>。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論是否要踏入多商品,或你暫時只想繼續留在舒適圈,至少你做研究做測試的時候也應該把多商品給納入,也許你會說,做多商品好像要很多資金才能動,但你忘了你現在是在做程式交易,”測試””觀察””紀錄”都不用錢。多測試多跑些東西總是好的。我相信”一個商品跑得快,一群商品跑得遠” , 如果只壓在一個商品上,縱使目前看起來好像也跑得輕鬆愜意沒什麼問題,但一旦未來這個商品行情急凍甚至動能喪失(時間未知),即使你有再多策略都有可能變不出花樣。要搞清楚 “獲利是來自於商品的運動(所謂的行情),而不是來自於策略” ! 一個商品只要有運動空間有行情,那策略其實都大同小異,如海龜說的早一點晚一點(參數)的差別而已,只要行情夠大就都會觸發。 最近詢問”策略”問題的來信實在是不少,甚至問我有沒有出售策略包XD,我只想說,如果你真的缺策略,網路上google應該就一大堆了,MC裏頭內建的也不少,買本技術分析回來隨便照著寫也一堆,都差不多,不用花錢買!

存活者偏差:

https://plus.104.com.tw/activity/e333b203-4313-402e-9983-d9e0767e8f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