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式交易的基礎上踏入主觀交易 (一)

在程式交易的基礎上踏入主觀交易 (一)

本來想先來一段做了程式交易十幾年的心得,但寫了又刪寫了又刪,可能是今天剛好沒什麼靈感,也可能是該講的平常也都講的差不多了,所以那些原本想講的廢話就直接省略了

還是直接進入平台內的新功能—圖表交易

會想開發圖表交易功能最主要有兩個緣由,其一是老婆突然表達對當沖交易的興趣,既然如此我也樂觀其成,夫妻間多個共同興趣或許也是好事,我就想說那我就幫她寫個專用的工具(至少顧個風險),但一開始實在太忙,忙著先進行平台主要功能的收尾,圖表主觀交易的部分就先擱置了,到最近才開始回頭來做這一個部分。其二主要是這幾年觀摩了幾個高手的操作產生的一些刺激與想法,趁刺激還在趕緊先把一些東西做出來,繼續進化一下。

程式交易一般我們能接觸到的最常見的有兩種模式,一種就是我們粉絲頁上的大家做的這一種,跟商品談戀愛,先把商品固定住,然後在上面寫策略,好處是比較可以”精緻化”,盡量地去熟悉一個商品特性特徵,做久了要趨於穩定不算是一件困難的事,壞處基本上就如前面所述,因為綁在一個商品上,所以盡人事聽天命,有時候你會發現忙了一大圈搞了幾十個策略還不如buy and hold到底。有行情的時候很好,沒行情的時候也沒輒,一般來說可以透過多商品(跟比較多商品談戀愛,但一樣是綁在那些限定商品上)分散的模式來讓整體曲線走勢趨於平穩,但選擇了分散模式之後通常也就等於放棄了激情與效率(先不討論複利這件事). 另一種常見的程式交易就是選股系統,輸入特定可量化的選股條件,定期更換持股,保持組合內商品維持一定的動能或品質,主要是看的是一整組的表現,通常沒有複雜的策略或操作模式在裡面(不會去細究單支的走勢進行精緻化的操作),如果想達到理想的狀態通常需要比較多品項的持有(大資金)來達到統計上的效果,如前者一樣主要是以平穩為目標。

那程式交易作的好好的,幹嘛沒事要去碰什麼主觀交易,走平穩的路不好嗎? 當然是很好,只是做久了難免看到一些限制,要再進化就要試著看清這些限制再加以突破。揣摩了幾個身邊驚人高手高效率的爆發力作法,最後決定先來強化兩個自己目前被程式交易綁住手的地方,一個是靈活切入各種商品(股票),別只一直看著台指,想要提高效率,多看一下長榮、看一下各種主流商品走勢我們會發現另外一片天,高效率的利潤是來自於商品本身的行情,看對商品比選用策略要更事半功倍。一個是持續加碼,在已啟動且運行中的厚尾行情上衝浪(”抱住”就不用特別強調了,這應該已經是程式交易的本能了,加碼雖然程式交易也能寫,但要寫到一個漂亮低風險不是很容易,先歸個零進入主觀裡做多點思考,持續加碼是除了內線跟樂透之外在交易裡獲取暴利唯一的一條道路,上面這句話是幽靈禮物裡說的,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幾位好手也印證了這一點)。

但要叫我完全歸零進入主觀交易,只對著閃電下單介面還是兩個買賣按鈕,我想還是太痛苦了一點,所以最後我決定還是在程式交易的基礎上來進入主觀交易,在我們最熟悉的Multicharts上開始走出這一步。

看著我們最熟悉的走勢圖表,並且可以在圖表上直接顯示我們的進出場位置跟加碼點,也可以在圖表上同步顯示我們想看的各種指標或畫線,這要比閃電下單更有fu,我們所有的操作結果也都可以直接在Multicharts裡看分析報告。

目前第一個版本先實作了兩個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出場模式(風險設定)並且以損定量,以風險決定部位數量,第二個部分是加碼按鈕,在這裡我們會導入安全盈餘的概念來計算可加碼的部位

第一步  以損定量

一般人做交易會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風險與底線在哪裡,而不是真的看不懂盤勢,進場不難,難的是進場之後情緒與出場行為的控制,明明盤勢都看得懂,但一進場之後就是會被情緒矇了眼,知道要乖乖停損但總是點不下去。

即使是像我們已經做交易十幾年,突然在沒有程式的輔助下,單憑券商給我們的下單軟體按了買賣鍵進了場之後仍舊會手忙腳亂心慌慌,明明一開始在心裡定好的計畫一上場就會全亂了套。

但我們還是偶爾會想自己看看型態或聽個明牌進場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場自己決定但風險還是繼續交給程式做監控,既保有決策的主控權,又保有程式交易的優雅愜意跟紀律

透過以損定量,我們只需要先決定我們這筆交易能夠承受的最大風險(金額),並依據停損方式(距離)即可決定我們該下的部位值,並且在下單那一刻就已預先自動設定好出場位置的監控,

下單後除了保有自己後續下單的主控權,也保有程式交易不需盯盤不被情緒操控的優點

部位數量=(最大預期風險金額)/ (停損距離*一大點價值)

選用不同的出場模式(風險距離),就會連帶影響我們可以持有的部位數量

我們無法知道這筆交易後續會怎麼走,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風險與底線,透過以損定量先規劃好自己的底線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選定標的,根據我們自己的判斷放心按下買賣鍵了,

有了這個工具,現在我們做主觀交易就不用再怕進場後又開始心慌慌停損按不下去了,因為在我們進場那一刻,防火牆就已經自動設定好了,專心練習選標的的能力與進場點的能力

第二步 安全盈餘與加碼

如果暴利是我們的目標,選定主流商品之後,基本上後續就要靠加碼來達成。

但,什麼時候可以加碼?經典書籍或網路上你找得到的名言基本上大概就是跟你說,只有賺錢的時候可以加碼或是拿賺到的錢來加碼,或是談一下什麼金字塔加碼倒金字塔加碼一類的,多數的論述都比較片面或是一些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設定的習慣或經驗論述

這裡要導入一個觀念叫做安全盈餘,其實我也不是想亂創什麼新名詞,只是不取個名字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去稱呼他

安全盈餘簡單講就是 ”我們已經確定可以放入口袋的利潤“(非浮動損益)

參考下圖,橘色的部分我們叫做浮動損益是虛的,而黃色區塊則代表安全盈餘,這部分才是真實放入口袋的

以到今天的訊號為例,雖然浮動損益看起來很大一塊,但安全盈餘只有小小一點,代表雖然浮動損益看起來很多但其實我們是還沒有本錢可以加碼的。

拿浮動損益來進行加碼會有較大的風險(如果真要使用這個數值來做加碼通常要乘上一個較小的權重來做估計),比較謹慎的作法是採用安全盈餘

由圖上可知 浮動損益的計算是以最新價格來計算,而安全損益的計算與最新價格無關,而是以我們的出場風險來進行計算。

當我們變更了出場的設定,我們的風險距離就會跟著改變,可用的安全盈餘也會跟著改變

一般來說用追蹤停損(例如跟著均線走)的模式比較單純,因為均線就是我們的出場點,直接算進場點與出場點之間的距離就可以了

如果採用的是格狀的出場法,像是主觀交易常用的”跟著最後的加碼點來做移動”的話,就要預先計算加碼後的出場點再來進行安全盈餘的計算

換句話說,其實我們不用煩惱到底要用什麼金字塔加碼還是倒金字塔加碼還是等比例加碼

真正已經放入口袋的錢來做計算就可以了,有多少錢做多少部位(當然不一定要全下就是了,但至少不要超過這個風險)

知道出場風險距離之後,加碼的部位計算後續就跟第一步以損定量可以說是一樣了,概念簡單清晰

即使我們現在是進入主觀交易,也仍舊可以繼續沿用我們原本的量化知識

當然這個概念有了之後,也可以直接實作在你的策略裡。

一般來說我們寫策略都比較少去寫加碼的部分,都習慣一筆進一筆出,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因為會讓安全盈餘一直處於閒置狀態,如果想再把策略擠出汁來,提高安全盈餘的利用率會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待續~